
项目案例
关注行业新动态、把握全局新方向
最新动态
热门案例
穿梭车的自动化存取是如何实现的?
2025-09-02
所属分类:行业动态
穿梭车的自动化存取并非单一设备独立运作,而是通过 “系统指令调度、核心硬件执行、环境感知反馈” 三者协同,形成从 “任务下发” 到 “货物存 / 取完成” 的全流程无人化闭环,具体实现逻辑可拆解为以下 5 个关键环节:
一、前置基础:货物与货位的 “标准化 + 数字化”
自动化存取的前提是 “让穿梭车能识别货物、定位货位”,需先完成两项基础准备:
货物标准化装载
货物需通过托盘(适配托盘式穿梭车) 或料箱(适配料箱式穿梭车) 统一包装,且每个装载单元(托盘 / 料箱)会贴有独立标识(如二维码、RFID 标签),标签内记录货物信息(名称、SKU、批号、重量等),为后续识别提供依据。
货位数字化映射
仓库的货架会被划分成一个个独立 “货位”,每个货位对应独立的 “数字编码”(如 “货架 A - 层 2 - 列 5”),并录入到仓储管理系统(WMS) 中;同时,穿梭车运行的轨道、通道也会与货位编码绑定,形成 “物理货位 - 数字坐标” 的一一对应,确保穿梭车能精准找到目标位置。
二、核心指令:系统层的 “任务下发与路径规划”
穿梭车的所有动作都由上层系统统一调度,相当于 “大脑” 指挥 “手脚”,核心依赖两大系统:
仓储管理系统(WMS):接收外部任务(如 “入库 10 箱零食”“出库 5 托家电”),先校验货物信息与货位可用性(如入库时分配 “空闲且适配货物尺寸的货位”,出库时按 “先进先出” 原则锁定目标货位),再将任务拆解为 “存 / 取动作指令”(如 “去货位 A35 取托盘”)。
仓储控制系统(WCS):作为 “WMS 与穿梭车的中间桥梁”,将 WMS 的指令转化为穿梭车能识别的 “运动指令”(如 “前进 5 米、上升 2 层、伸出货叉”),同时规划路径 —— 比如多台穿梭车同时作业时,WCS 会避免轨道拥堵,分配不同通道,确保高效不冲突。
三、执行环节 1:自动化 “取货” 流程(以托盘式穿梭车为例)
当系统下发 “取货任务” 后,穿梭车按以下步骤完成动作:
定位到 “目标货物所在货位”
穿梭车根据 WCS 的路径指令,通过自身搭载的定位装置(如激光导航、编码器、视觉传感器),沿预设轨道精准行驶到目标货位所在的货架通道,同时调整高度(若为多层货架,穿梭车自带升降机构),让自身的 “货叉” 与货位的托盘底部对齐。
识别并确认货物
穿梭车通过扫码器或 RFID 阅读器,读取托盘上的标签信息,与系统下发的 “目标货物信息” 比对(如确认 SKU、批号一致),避免取错货;若信息不符,会立即向 WCS 反馈异常,暂停动作。
完成 “叉取” 动作
确认无误后,穿梭车的电动货叉自动伸出,插入托盘底部的叉孔,随后货叉收缩,将托盘平稳托举到自身的承载平台上,完成取货;此时系统会同步更新货位状态(从 “占用” 改为 “空闲”)。
四、执行环节 2:自动化 “存货” 流程(以托盘式穿梭车为例)
当系统下发 “存货任务” 后,流程与取货反向但逻辑一致:
运输货物到 “分配好的空货位”
穿梭车托举着货物,沿 WCS 规划的路径行驶到目标空货位所在通道,通过定位装置对齐货位高度与位置。
确认货位空闲
穿梭车通过红外传感器或视觉传感器检测目标货位是否为空(避免误将货物存入已占用货位),同时再次校验货物信息,确保与 “分配货位的类型” 匹配(如重型货物对应承重更强的货位)。
完成 “放置” 动作
货叉再次伸出,将托盘平稳送入目标货位,随后货叉收回;存货完成后,穿梭车向 WCS 发送 “任务完成” 信号,WCS 再同步给 WMS,更新货位状态(从 “空闲” 改为 “占用”),并记录 “货物 - 货位 - 存入时间” 的关联信息,便于后续追溯。
五、保障机制:实时感知与异常处理
为避免自动化过程中出现故障(如货物偏移、轨道障碍物、电量不足),穿梭车还具备 “感知反馈” 能力,确保存取安全:
环境感知:搭载红外传感器、超声波传感器,可检测轨道上是否有障碍物(如掉落的零件),若发现则立即停车并报警,避免碰撞;部分穿梭车还带视觉传感器,可检测货物是否在承载平台上放正,防止运输中掉落。
状态反馈:实时向 WCS 传输自身状态(如电量、货叉位置、行驶速度),若电量低于阈值,会自动触发 “回充电位补电” 任务,无需人工干预;若出现机械故障(如货叉卡顿),会立即上报故障代码,方便运维人员精准排查。
简言之,穿梭车的自动化存取本质是 “系统指挥 + 硬件执行 + 感知保障” 的协同:系统负责 “做决策、定路径”,硬件负责 “精准动、稳存取”,感知负责 “防出错、保安全”,实现无需人工介入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。
